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免费|五月婷婷亚洲综合色色|欧美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label id="m8slg"></label>
      <dfn id="m8slg"></dfn>

      1. 奉節(jié)論壇_奉節(jié)生活網社區(qū)|奉節(jié)生活網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490|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普小知識丨除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你還知道七夕有哪些習俗嗎?

        [復制鏈接]

        2280

        主題

        4912

        帖子

        2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積分
        2022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21-8-13 15:20:26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來自重慶
        明天就是七夕節(jié)啦,你會帶著他/她渡過一個怎樣的七夕呢?來一次浪漫的約會肯定不用說啦,可對于七夕節(jié),除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你還知道有哪些習俗嗎?


        七夕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七夕的主題也一直與忠貞的愛情有關。已經演變成中國情人節(jié)的七夕,也有不少習俗活動弱化或消失,很多風俗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關于七夕節(jié)的那些習俗吧~



        七夕的習俗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蹦铣鹤谥\(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2、喜蛛應巧

        蜘蛛在民間也是吉祥物,稱之為喜喜蛛。喜喜蛛應巧也是七夕的游戲之一。這個游戲可能起源于南北朝。女孩將自己做的針線活放進小竹匾里,有的放應時瓜果。然后捉一個蜘蛛放進去,上面用一塊布蒙起來。一夜過后,掀開上面蒙的布,如果看到有蜘蛛網,則預示著會有一段美好的姻緣等著自己。


        3、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jié)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xiāng)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font>


        4、蘭夜斗巧

        起源于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后,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闐樂之后,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后,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斗巧’?!?/font>


        5、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6、賀牛生日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yōu)榱思o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7、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刻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還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心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都會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

        而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8、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jié)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穿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tài)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9、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10、拜魁星

        七月初七,還是魁星誕辰,因而有慶賀魁星生日的習俗,“魁”有“首”之意,古代科舉考試中了狀元就叫做“奪魁”、“掄魁”。舊時文人認為北斗七星為文昌府邸,其第一顆星叫“魁星”。在盛行星象崇拜的古代,人們相信某星主某事,便把魁星當作主科考的神靈予以祭祀。


        11、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qū),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于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辈簧俚胤竭€制作“巧花”,少女們用面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這一夜,姑娘們都在佛堂的地上鋪的草墊上休息。天麻麻亮,一群姑娘們就到田野里去打露水。七月七的露水抹在頭發(fā)上,頭發(fā)會長得又黑又密實。大家就使勁把青草上、稻子上、各種花草上的露水都用手去打下來抹在頭發(fā)上,把頭發(fā)弄的濕濕的活象從水里才鉆出來。


        12、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qū)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jié)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fā),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jié)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13、婦女洗發(fā),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fā),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qū)《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fā)?!倍⑽拿溢?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fā)。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fā),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fā),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jié)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14、結扎巧姑

        陜西黃土高原地區(qū),在七夕節(jié)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15、拜“七娘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jié)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jié)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16、吃巧食

        七夕節(jié)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jié)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qū)流傳至今。

        七夕的應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zhàn)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搟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對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驅⒐瞎癯善婊ó慀B,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76

        主題

        679

        帖子

        1889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積分
        1889
        沙發(fā)
        發(fā)表于 2021-8-13 15:23:04 | 只看該作者 | 來自重慶
        漲知識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Archiver|奉節(jié)生活網 ( 渝ICP備14000660號-1 經營性ICP許可證:渝B2-20200046號 )

        GMT+8, 2025-2-13 01:56 , Processed in 0.052964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